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第八届李学柔基金奖学金获得者卜熙
一
喜讯
?
? ? ? 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人民日报社指导,由人民网、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在线和光明日报社教育部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最终结果发布。我校2013级本科生卜熙从全国各高等学校的优秀学生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
? ? ?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从3月15日启动到5月1日正式公布结果,历时一个多月之长,选拔对象的覆盖面极广。推荐参评人数在4500名左右,初评后有200人进入“入围”环节,在最终评奖环节,10名优秀大学生成为本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
? ? ? 据悉,中山大学学子在历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共斩获年度人物2名,提名奖3名以上,入围奖多名。这与中山大学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关。
?
? ? ? ?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制度,创造并向社会输送出一批批各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对国家和社会的教育强国事业和实现“中国梦”有着重大的意义。
?
二
个人事迹
?
『笃行不忘报家国,学生亦可成工匠』
?
?
? ? ? 卜熙,男,汉族,1994年5月生,中共党员。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是我院第八届李学柔基金奖学金获得者。
?
? ? ? 《抗战纪念日放假,青年何以笙箫默》、《当花千骨遇上教师节》、《因为体测,“跑男”欲进中大却被拒》等十数篇评论文章在校内外媒体上发表,组织编辑出版高校第一本学生评论文集《青议》,用青年方式引领青年思想;参与发起“青年评论员”培养计划,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国是民生,带领评论员队伍持续发表时评近百篇;9项学业奖学金、20余项科研竞赛奖项,获得奖金超过5万元,多份调研成果被政府采作决策参考,学业事迹选报至教育部;他参与设计国家贫困县“健康扶贫方案”,打响“国贫县攻坚无医村”战役,报道文章被《人民网》、《新华网》转载……
?
? ? ? 他是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中山大学2016大学生年度人物,被推荐参评广东省2016年大学生年度人物;他是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中山大学团委青年评论员,“公益百人会”成员,“逸仙思源,服务社会”优秀学生培养计划辅导员;他初中、高中和大学均担任学生会主席,高中即成被吸纳为中共党员,坚持开展服务学生事项数百件。他一直处在思想引领第一线,以朋辈分享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他始终关注少数民族群体,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支教,组建辅导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社团……
?
? ? ? ?他是一名90后的在校大学生,一直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途上。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仪式上,他作为学生代表提出了“铭记历史,关怀老兵”的倡议;在纪念“一二·九”活动中,发出了“让家国情怀在青年灵魂深处扎根”的号召;在2016年的“五·四青年节”,作为青年代表分享了“传承中华文化,践行核心价值”的青春经历。
?
? ? ? 他言之凿凿,也行之切切。
?
?
?
『思想引领:用朋辈分享的方式去爱国』
?
? ? ? 他热爱写作,并深信先哲柏拉图的名言——“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小学时,老师将他记录做家务的优秀作文分享到宣传栏。他发现同学们效仿的不仅是写作的技巧,更是作文内容记录的行为,更多的伙伴开始去做家务了。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朋辈分享的力量,笃定用写作的方式去影响和改变他人。
?
? ? ? ?90后的青年学生成长在网络时代,可谓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走得太快,灵魂容易落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信息来源高度分散、泥沙俱下,舆论环境渐趋复杂,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发声的网络自媒体时代。他开始思考如何将青年的声音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向世界发出,如何将朋辈分享搬上荧屏来影响更多的人。在中山大学团委的支持下,他成为学校最早的青年评论员。一年之内,他在媒体上对国是民生、社会热点和校园声音发表评论文章十余篇,一石激起千层浪。
?
? ? ? “很多时候,我们把清明、端午、中秋等过成了淘宝节、剁手节、送礼节。我想,回归纯粹,才是放假的初衷,在纪念日里去纪念,才是我们应行之事。”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诸多青年仪式感淡薄,热衷吃“洋餐”、煲“洋剧”,轻视甚至淡忘历史。为此,卜熙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里写下《抗战纪念日放假,青年何以笙箫默》一文,文章给出建议,“或许,你可以花点时间看看盛大的阅兵仪式;或许,你也可以去瞻仰烈士纪念碑,给烈士献束花,脸皮薄的家伙,可以偷偷默哀三分钟;或许,你只需要阅读一个对于抗战的故事,观看一部对于抗战的电影、了解一个抗战的先烈;或许你要做的,仅仅是很小的事儿。”提倡青年拥抱节日,缅怀历史,被校内外媒体纷纷转载,青年点赞。
?
? ? ? ?在卜熙看来,思想引领并非是生硬的教导,也可以是柔软的春雨。他在评论文中融入青年乐于接受的元素,例如将教师节与热播电视剧联系起来,撰文《当花千骨遇上教师节》,提倡学生向老师道声谢意;再例如将体育锻炼与电视节目关联,撰文《因为体测,“跑男”欲进中大却被拒》,提出“健康是靠选择而非幸运”、“健康体质是可以量化的”、“看世界要先野蛮体魄”等观点,阅读量近万,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同学们的行为。他还开设了个人公众平台,发表了50余篇原创文章,内容涵盖思政教育、家国情怀和青年领导力等话题,激浊扬清,同时耐心地回复每位读者的留言与困惑,乐此不疲。字里行间,是他对脚下这片土地、对眼里这个世界真挚的感情。
?
? ? ?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们。社会需要更多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青年之声的‘我’”,这是他的期许。他协助团委老师设计“青年评论员”培养计划,吸引了数十名热爱写作的同学进入评论员队伍。队伍壮大了,他开始从写作者变为辅导者,每周对评论员进行时事解读、评论写作的培训,鼓励大家为青年发声、为国家发声,引领他人。这个团队至今累计发表时评文章近百篇,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萨德事件”“全国两会”等国家大事上表达态度,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他不断地归纳经验,与老师合作的论文《新常态思维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摸索》作为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的研究成果被团省委收录。
?
?
?
『志愿服务:从学校走向社会』
?
? ? ? ?“尚不能做民族的脊梁,那就先做脊梁里的一块骨头。”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他始终参与学生工作。从班长到学生会主席,从党员到党支部书记,从学员到辅导员,他一直服务于同学。中学时,每周带领学生团队从各班收集塑料、纸张等废品,变卖为勤工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子上学。大学时,他发现身边少数民族同学的学习成绩与普通同学差距较大,协助老师创办了志愿服务社团“民族优学社”,专注进行“一对一”学习辅导活动,同时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节目,增强少数民族同学的归属感。至今,累计已有数十名少数民族学生受益、辅导时近七百小时。他还聚焦于学生权益服务,开展学生服务事项200多件,协助学校推行“环保饭盒”、“宣传栏改造”等工程,汇编了3本服务成果集。
?
? ? ? ?“大学要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微小的个体,也应该是这个国家的脊梁、中坚与帅才。大学生应举目四望放眼未来,把自己的命运与学校的培养、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这是他文章里的一句话,也是他的信仰。他是“思源”计划中的一员,该计划在清华、人大、中大等6所高校开展,每年每校选拔30余名学子,以“受助·自助·助人”为培养理念。2014年,他带领思源团队乘坐20多小时的火车和汽车辗转到达广西百色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当地留守儿童开展支教活动,服务900多名师生,日间授课,周末家访。与想象中不同,他遇到过求知若渴的孩子,但更多的是厌倦课堂、迷恋网吧、憧憬打工的留守儿童,他耐心地与这些孩子谈心、交流,并购买文具、书本等鼓励他们深造,成为这些孩子信赖的知心哥哥。支教结束后,他收到了一封信,信里写道,“感谢你们带来了世界,让我知道了眼前看到的并不是我的全部”,这是班里最调皮的那个孩子写的。“这个世界太多人想要仰望星空了,缺的是磨镜片的人”,作为学员的三年培养周期完毕,他已决定回到组织担任辅导员,陪伴新的“思源”苗子去服务社会。因为他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
? ? ? ?“走出象牙塔,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他的愿望。2016年,他的导师被中组部的博士服务团选派至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挂职副县长。由于出身小城,有长期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他对乡土总有额外的热切,于是他想把握这次机会,踏出校门,到基层服务去。他向导师主动请缨,前往当地基层服务三个月。在服务阶段,他协助导师发起了一场“国贫县攻坚无医村”的战役。白沙偏居琼岛中部,交通不便,财政薄弱,当地仍然有19个村没有医生,16个村没有卫生室。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就得翻山越岭去乡镇卫生院,看大病则要长途跋涉到县医院甚至外地。为了解决攻克“无医村”,他伴随导师下乡调研,多次奔赴海口、五指山等地与相关单位反复沟通,精心设计的“乡医培养方案”“候鸟医疗人才引进计划”“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等方案落地,当地医疗孱弱的现象悄然发生改变。卜熙撰写的文章《国贫县攻坚无医村》被《新华网》、《人民网》、《海南日报》等媒体纷纷转载。
?
? ? ? 当一个人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物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时候,堪称“工匠”。曾有人问他:“作为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
?
? ? ? ?“爱国何须分身份,把能做的事精雕细琢,学生同样可以成为大国工匠。”卜熙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