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企不裁员再雇5000人”谈起——腾讯新闻采访我院尹珏林副教授
在全球疫情累计确诊突破215万人的大形势下,不少公司传出了将会降薪裁员的风声。一向底气十足的董明珠“董小姐”在谈及2月份的销售数据时坦言道:格力在2月、3月空调销售几乎为零,仅2月就亏了200亿元,员工的工资还要照发。按照每名员工每月平均7000元计算,格力9万员工,每个月就要支出6.3亿元。但“董小姐”不但没考虑裁员,反而表示要再雇佣5000人。2020年4月20日,腾讯新闻就此采访了管理学院尹珏林副教授,相关文章刊发后,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
尹珏林副教授表示,守住员工是公司的发展需求,更是责任需求。随着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很多海外业务占比较高的制造业并没有迎来预计的春天,家电行业更是纷纷表示在逆境中苦撑。裁员降薪成为一些公司不得已的选择。美的集团被曝出暂停高管30%月度工资的发放,海信、海尔接连传出裁员风声。格力表示在2、3月份收入几乎为零,仅2月就亏损200亿元。在这个特殊时期,员工彷佛成为了公司急于甩掉的包袱。
?
公司生存,不止裁员一条出路
在疫情当前,公司都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压力。短期而言,裁员降薪能够缓解经营压力,减轻公司的负担,但长期来看,这一举措却损害了员工这一内部利益相关方以及在用户心中的口碑。从海尔紧急辟谣并不会大举裁员,到格力宣布再招5000人等信息来看,在关键时刻能否抵住压力守好自己的员工,对公司声誉尤为重要。与其选择裁员这一办法,更多公司采取的是转产和创新业务模式的办法来自救。格力在传统产物销售困难的时刻,启动团队研发杀灭新冠病毒的净化器,并在2个月之后推出能够杀灭空气当中99%以上的新冠病毒净化器。比亚迪、富士康、尝痴等不同类型的公司转产口罩,并逐步供应疫情严重地区。一个公司的发展必然经历各种风浪,裁员这条路固然是一时的捷径,却不见得走的长远。
?
人才断层,既是经营风险,也是社会责任风险
公司对人才一直处于高度依赖的状态,制造业更是如此。从技术工人,到销售人员,再到门店人员,都对公司的运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技术类人才,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才能维持人才的成长和更替。这就需要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公司能够共同形成对人才培养的持续投入,才能推动人才到技术的正向发展。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的周期,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公司遇到经营困难或者其他问题时,首先削减人才培养的投入成本,那无异于杀鸡取卵。如果核心的技术或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人才断层,不是公司亏损能够弥补的,这需要全行业花费更大的人力、物力去追回人才断层所带来的损失,而且将对公司的声誉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
将员工从“成本问题”转化为“核心利益”
公司对人才的投入看似漫长且收效低,但却关系到公司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发展。借用《大宅门》中一段经典的剧情,白家老号从被查封到再度翻身,一靠百年来的名声,二就是靠拿钱也买不来的人才。我们期待公司重视利益相关方权益,尤其是保障员工权益,从将员工视为“成本问题”转化成为“核心利益”,将负责任的理念融入公司经营,我们相信公司将获得更大的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