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观点】杨 禹:复杂利益平衡点 改革深处落脚点
????? 2014年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研究员杨禹,在麻花传MDR免费版第八期黄埔大讲堂上带来“复杂利益平衡点 改革深处落脚点”的演讲。
????? 从去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今年刚刚两个月前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两篇《决定》是上下篇,是姊妹篇的关系,它们彼此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把这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想要推进的事情基本上布局完成。
????? 第三条主线是舆论场,今天在座的各位,大家一起天天面对舆论场,不光是我们做新闻的人直接面对,其实舆论场就停留在你的手机屏幕上,电脑屏幕上,咱们茶余饭后,街头巷尾,特别是过去这几年有了自媒体以后,这个舆论场变得异常的复杂
????? 我概括了一个判断,今天的舆论场有的时候是改革发展的推动力,但有的时候它是改革发展的破坏力,更多的时候它是在一件事情上推动力的一面和破坏力的一面同时存在,这就是它的复杂之处。有时候它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但也有的时候因为有了这样的舆论场,它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舆论场里面有扭曲的作用或者有放大的作用或者有掩盖的作用。
????? 我想从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讲话说起中国的深化改革,习近平在武汉围绕着深化改革讲了“六个关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这里面一组关系如果你概括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我认为就是“均衡”两个字,他在每一组关系中都强调均衡把握,刚才当中胆子又要大,步子又要稳,这也是一个均衡的态度。
????? 今年的2月份两会之前习近平在深化改革省部级改革专题班上又讲了五个关系,这五个关系如果你要给它概括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但我认为最核心的、灵魂的那个词就是均衡,而不是你只偏向其中的任何一半。
????? 那怎么用均衡的眼光来看待全面深化改革,我自己归纳了五句话供大家参考,你怎么样找到均衡的眼光,找到改革深处的平衡点。
????? 第一,你今天看改革,既要看“新提法”,也要看“老提法”。
????? 今天中国改革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打破,一层是确立,所以每当习近平讲了话,中央开了全会,拿出一个改革的决定等等,既要看新提法,也要看老提法,有很多老提法里面同样具有改革的深层的考虑。所以,习近平讲到改革的时候讲,该打破的地方必须打破,而不能动的地方坚决不能动。
????? 第二,你既要看“改革”,也要看“发展”。
????? 今天我们强调改革并不意味着改革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三中全会两万字的《决定》里面仍然有一句话讲“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两者既有相通之处,但是也有很多微妙的不同。
????? 第三,既看“市场”,也看“政府”。
????? 今天当我们都认为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市场发挥一定作用的时候,我倒认为政府更好的作用其实很关键,你如果不能把政府更好的作用其中的“好”字准确的体现出来,那我们所期待的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无从发挥。
???
??????第四,既要看点的突破,也要看点与点的关联。
????? 你就算是能数出几十个上百个改革的突破点,那你看到的可能仍然是一个碎片化的改革图解,有很多改革的内容现在藏在背后的逻辑。
今天中国的叁农问题,除了每年面对的收成和收入问题之外,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农村的地怎么办,农村的人怎么办。今天的新型城镇化时时刻刻要把农村的地怎么和农村的人怎么办一并考虑进来。所以从改革的意义上就越走越近,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件事情,这就是改革逻辑的变化。
?????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既要看突破性,也要看艰巨性。
????? 最近这一年多,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大家都期待着改革如万马奔腾一般的前进,但我觉得不能太乐观。因为改革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过程,你这个阶段改革的力度越强,你触碰的反弹力可能越大,这个阶段你把改革的艰巨性看充分了,才能把突破性看准确。
????? 那么,深化改革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还是具体事物的利益纠纷里面。
?????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讲了一句话“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句话在深化改革小组随后第二至第七会议上每一次做总结讲话的时候,习近平都无一例外的要重申一遍,他之所以反复讲一定是认为他今天围绕着什么是改革的正确方向。
????
????? 第一,今天的政治诉求或者说今天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执政党的政治诉求左了吗?我觉得不左。所谓左右问题伴随着中国政治生活深化改革的全过程。我们中国人讲的左右和西方人讲的左右不一样,咱们用中国传统的所谓左右的定义来说。习近平左吗?我认为习近平不左,习近平所有的政治诉求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要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
第二个问题,我们经右吗?今天我们经济领域的努力,我们走了一条向右的路吗?我觉得也不是。什么叫做走经右?如果你在深化改革的部署当中看到说我们深化国有公司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国企私有化,那叫经右。但是没有,我们仍然强调要壮大国有资本竞争力。如果我们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说改革的目标是土地私有化,那叫经右,但是没有,我们仍然强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我们今天走在深化改革的路上,既不能回到老路上,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既批评了极左,也批评了极右。
所以,今天当我们来研究中国的深化改革的时候,我觉得基本坐标系必须把它找准。我把前面讲的小结一下,观察这样复杂中国舆论场我有叁点体会。
????
????? 第一,不要简单地以“网上此刻最大声音”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首要标准。
????? 第二,要清楚的看待不同的人群的立场和价值观,有相同也有不同。
????? 第三,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深层改革的背景下,你看今天舆论场上“谁在说”有时比“说的是什么”更关键。
????? 所以,一个现代社会不是什么都能讲的,言论边界很关键。
????? 今天我觉得,从中央政府的层面,这个基本原则讲得很清楚,但是关键是到了地方这个边界,哪些地方该做减法的必须减,哪些地方该做加法的大大方方加,地方政府是不是能够做到。
????? 第二,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是能够比较理性均衡。我倒认为,虽然是有学术空间,在座的我相信有很多是中山大学的老师,学术空间是有,你说什么都行,但是,大学的课堂和公共舆论场的中心位置含义是不一样的,在我们今天公共舆论场中间位置有很多教授们发出的声音就不仅是学术之家之言的含义了,它极大的影响了今天中国公民怎么看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所以,我觉得这样均衡的、理性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基于这个,我说今天一个现代政府一定要在公共的舆论场对公众习惯性讲四件事情。如果在座的不是政府的决策,你从公众的角度,你要习惯于听政府讲四种事情:1、政府要做什么;2、政府应做但暂时还做不到什么;3、政府不应做什么;4、政府希望公众一起来做什么。
????? 第三,今天的改善民生一定是兼顾多重发展规律的改善民生,你不能因为改善民生重要,我就不考虑这个城市的承载力,不考虑我的经济条件了,不考虑城镇化的规律,你多重规律下,把这些规律放在一块来考虑,而不是只揪住一件事,一根筋似的去满足群众,赢得一时的廉价的掌声。最后一个平衡点是经济增长与转型的平衡点。
????? 最后再总结一下,今天为什么我强调均衡,我认为今天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并不意味着我们所有人都要成为法官、律师、检察官,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把法律条文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我们可以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体现规则思维、程序思维、均衡思维、建设性思维。法治的国家就是用法治来解决均衡问题,而不是只去保障某一类群体的部分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