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新时代,促进会计转型 ——专访管理学院副院长郑国坚教授

发布日期:2017-12-14

编者按: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对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山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有幸入列,管理学院师生备受鼓舞。我们将陆续推送系列专访,邀请师生一起畅谈“双一流”工商管理学科建设。

?

郑国坚,中山大学会计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经济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现任麻花传MDR免费版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兼任新三板智库首席专家,广东互联网金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高级会员,广州市内部审计协会常务理事。曾任广弘控股、东莞证券、珠海港、三七互娱等(拟)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会计、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包括1项重大项目)和多项省部级课题,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Pacific-BasinFinance Journal》、《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会计研究》、《金融研究》等国内外权威财经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

?

?

会计学科:底蕴深厚 发展迅速

记者(以下简称“记”)会计学科作为中大管院的传统强势学科有哪些优势和特色?

郑国坚副院长(以下简称“郑”)

首先,中大会计学科的总体优势主要体现在:

中大是全国拥有重点会计学科的八所高校之一,其他七所高校包括五大财经院校和厦大、人大这两所综合性大学,中大作为会计学科的后起之秀能够在短短二十年左右时间发展为国家重点学科非常不容易,为我院工商管理学科2007年获得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除此之外,中大会计学科是全国首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础级单位、教育部全国先进集体和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广东省名牌专业,创建了广东省文科基地“现代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后者作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研究员均为本校和其他着名大学会计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研究中心现已成为中外学者交流的重要学术平台。

中大会计学科另外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平台是《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简称:颁闯础搁;中文:中国会计学刊;国际刊号:1755-3091),是国际上首本专门刊登有关中国会计研究论文的全英文学术期刊,也是目前国内质量最高的会计学杂志之一,于2008年由中山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在境外联合创办,由全球最大的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行商贰濒蝉别惫颈别谤出版发行。目前已正式被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贰厂颁滨)收录。中大会计学科每年依托颁闯础搁定期在香港和国内举行各种高质量的研讨会,目前已经成功举办近十年,在国内外会计界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对提高中大会计学科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中大会计学科在以下几个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优势和特色:

师资力量。中大拥有一批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会计学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的入选者,该项目每年评选十人,是财政部授予会计学者的最高荣誉。中大的魏明海教授是第一批入选者,此后谭劲松教授和林斌教授分别入选第叁、四届会计名家培养工程,是当时国内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此外,中大会计学科5人入选财政部会计领军(后备)人才,还有多位毕业于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中青年学者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是中大会计学科一个非常明显和重要的优势,截止到2016年为止,全国会计学科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共只有8个,中大就拿到了2个,分别由魏明海教授和林斌教授获得,其中魏明海教授获得的是全国会计界的第一个国家自科重点项目。2017年,中大会计学科更是实现了历史性地突破,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一起分别获得了全国会计与财务领域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也是管理学院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

学术论文。过去十年,中大会计学者在在《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Reviewof Accounting Studie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Journal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FinancialManagement》、《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Journalof Business Eth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会计研究》、《金融研究》和《南开管理评论》等国内外顶级会计和财务杂志发表论文超过100篇,在国内外会计同行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最后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中大会计学科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特色,过去十年,得益于对博士生培养的高规格要求,会计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普遍较高,超过90%的博士毕业生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遍布大江南北,其中超过50%任职于国内知名985/211高校,不少毕业生已经在国际顶级的会计和财务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成为所在高校会计学科的中青年骨干,挑起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担。其中,辛清泉(2007届毕业生)和孔东民(2006届毕业生)是中大会计学科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标识度的重要成果。

?

?

会计研究: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与研究机会

记:会计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郑:当前中大会计学科和研究中心依托的核心团队为“会计治理体系创新科研团队”,已经形成了优势突出、在国内具有一定的显示度和影响力的两大研究领域和方向,一个是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另一个是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

未来会计学科的发展方向必须紧扣时代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在保持既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把握新时代的学科发展新方向和研究机会,促进中大会计学科迈进新台阶。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领域的制度变革和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变革,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宏观经济管理和公司微观经营管理活动提出了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其中,会计受到的冲击尤其明显。在新经济形态和技术变革下,会计审计的部分功能可能逐渐被取代或消失,一些会计和审计的理论和工具可能已经不合时宜,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探讨会计和审计的新功能与作用,解决宏微观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前面提到,今年中大会计学科获得资助的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项目“会计、审计对公司经营管理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正是我们基于当前制度环境和技术变革的大背景提出的一些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思考。我们认为,中大会计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继续巩固和加强会计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这两大传统优势研究领域的基础上,集中精力研究新时代背景下会计如何在公司经营管理和宏观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更深远的决策导向作用。具体来说,系统考察会计在微观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决策与监控作用、在宏观经济发展中的分析、评价与预测作用。我们将其分别麻花传MDR免费版为会计的微观作用和宏观作用两方面。其中,会计的微观作用,主要探讨会计如何在微观层面(通过管理和决策系统、财务与控制系统)服务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和过程,帮助公司在挖掘潜能、创造价值的同时保持对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会计的宏观作用,则首先探讨会计审计如何在宏观层面上对金融市场、产物市场、产业政策制定等宏观经济要素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宏观经济产出。然后,在此逻辑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会计信息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政策的效果,进而及时、准确地预测宏观经济前景,为宏观政策调整提供决策支持。

个人认为,未来5-10年,如果我们能够借助此次重大课题的支持,把握好上述研究方向和机会,扎实做好新时代下会计学科前沿问题的系列研究,必将进一步提升中大会计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显示度,甚至开创中大会计学科独树一帜的新局面。

?

?

会计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宏微并重

记:针对目前出现的“财务机器人”对会计从业者造成的冲击,您有什么看法?在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上,学院在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上是否会有调整?将会有哪些调整?

郑:在2017级会计硕士入学的第一堂课上,我就给学生们泼了冷水。我告诉他们,未来的会计工作和就业市场可能会发生一些对他们不利的变化,如果学生只是停留在传统会计学科知识的吸引和能力的培养上,他们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事实上,不仅是会计学科,其他商科专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各种机器人所代表的人工智能不仅替代了部分传统的会计功能(如核算)和审计功能,还取代了公司经营管理的其他功能,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甚至在某些传统上高度依赖人脑和高智商的领域和职业(如保险行业的精算、金融行业的资产定价和价值分析等)都可能受到巨大的冲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传统的公司微观经营管理功能被逐渐取代和消失,这是一个趋势,谁都阻止不了。

那么,未来管理学院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

个人认为,新时代的商科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一、又专又宽,全面发展。具体包含四方面的含义:1、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2、宽:交叉学科、跨界学习与融合;3、厚基础:具备良好的数理、人文素养和商科博雅基础,掌握各种技术工具;4、注重软实力:情商与财商并重,全面发展。二、宏微并重,融贯中西。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既精通公司微观经营管理,又具有宏观视野。紧扣时代脉搏,适应新时代不断变化的需求;2、既有“中国经验”,又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3、做管理精英和行业领袖。叁、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具体来说,为了培养上述新时代的商科人才,我们将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上持续改进和不断优化。事实上,管理学院向来重视对学生的宽口径培养,注重学生在基础能力(数学、英语和中文)方面的训练。从2017年开始,我们要求进一步提高标准,要求所有的新生统一上难度最高的数学(一),还要修读商务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等与数学相关的课程,为学生未来的跨学科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增加了商科博雅的选修课学分,我们接下来计划通过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在中文写作方面的训练。未来,除了继续坚持学生的宽口径和厚基础培养之外,我们将更加重视跨学科知识的传授,强调大专业培养下各方向模块之间的组合优势和协同效应,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和继续深造之前掌握更多与研究、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技术和工具。

教学研结合:坚持案例教学,与科研相互转化

记:您在教学中是如何融入自己的公司实践经历和科研成果的?

郑:不谦虚地说,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是做得比较到位的。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课程,我都非常强调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商学院课堂上的使用。

以我这学期正在上的《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这是针对会计专业硕士的应用导向课程,我非常注重学生在这门课的专业知识传授、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为此,我必须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做到高标准要求。在教的方面,我能做到每堂课至少一半的时间给学生讲授最新鲜最热辣、最贴近公司的案例,并且力求讲的比较深入浅出,同时我还尽可能跟学生分享自己在公司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增加学生听课的趣味性。此外,每次讲完案例和实践还坚持做一些理论的提升和总结,跟学生讨论如何将案例写成硕士论文或者学术论文。这样做既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启发他们的思维。在学的方面,学生必须按照我对案例分析的高标准要求,在课程结束之前选择和分析符合标准的案例素材,并在课堂上做案例分析和展示,同时接受老师的提问进行答辩,以此锻炼学生的分析和演讲能力。

事实证明,对案例教学的长期坚持有诸多的好处。既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对授课老师自身也有很大的帮助,好的案例不但是讲课的素材,还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灵感的来源,甚至直接成为高质量案例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真正做到教、学与研叁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举一个例子。2015年,在《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期末案例展示中,一个学生报告了一个上市公司刚发生不久的案例,讲的是上市公司小股东通过累积投票权制度史无前例地在董事会选举中战胜了大股东,成功控制了董事会和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前因后果。这个案例很有爆炸性,在资本市场非常轰动。当时,作为授课老师,我觉得这不但是一个做的比较好的案例分析作业,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用来做学术论文的案例素材。因此,我马上指导主要负责该案例的学生把这个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按照会计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顺利完成了硕士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在这个过程我越发觉得,以这个案例为基础可以提炼出一些对于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理论和实务问题继续深入研究,于是我和博士生一起继续指导学生把这个论文继续提炼,形成全新的分析框架,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完成案例研究论文并投稿到《管理世界》。由于案例本身的爆炸性和研究话题的重要性,论文的投稿非常顺利,从投稿到最后发表,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这个案例后来成为我在各种公司治理课堂上必讲的经典案例。

整个过程,非常好地体现了教、学、研叁位一体的良性循环。我作为老师的“教”,让学生学会了如何选择和分析案例,学生的“学”不但获得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其学习成果反过来启发了老师的“研”,引导老师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学术研究成果,最终,这个研究成果又成为了老师课堂上传授学生的经典素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