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观点丨张新一助理教授在Management Science发表原创盈余管理测度模型

发布日期:2024-05-07
image-20240508002404-1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有效识别与充分评估,将有助于监管者与投资者准确评判公司发展质量、及时揭示微观运行风险,在我国当前“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紧要阶段更是具有实践价值与政策意涵。然而,公司盈余管理测度方法的话语权近乎被西方所主导,表现为广泛使用的盈余管理测度模型(如应计盈余管理模型或真实盈余管理模型)均是基于西方制度背景与实践而发展出,忽视了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特征。因此,自主发展根植中国资本市场情境的盈余管理测度模型尤为迫切,这将有助于我国监管机构提升监管效能,为及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奠定微观基础。

?

针对此议题,麻花传MDR免费版张新一助理教授近日在国际顶尖期刊Management Science发表题为“Earnings Management via Not-Wholly-Owned Subsidiaries”的研究论文(合作者为清华大学罗玫教授,耶鲁大学Frank Zhang教授),提出了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内部集团架构特征的创新盈余管理测度模型。据了解,该文是UTD24国际顶尖期刊文献中发表原创盈余管理测度模型,在盈余管理测度的国际舞台上首次发出了中国声音。

image-20240508002441-2

1 研究背景

具体而言,与美国资本市场更广泛存在的大型联合公司(Conglomerate,单一法人组织多分部形式)不同,以股权为纽带的多个独立法人的公司集团(Business group)是新兴资本市场国家更普遍的公司组织形态。基于2022年的数据统计,99%的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是公司集团,平均拥有子公司22家,子公司贡献了46%的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这一“上市公司集团化多主体经营”的特征事实意味着,整体概念里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在实践中都是由其内部的某一或某几个主体所实施。然而遗憾的是,西方主导的盈余管理模型往往只停留在合并报表的整体层面,忽视了公司内部集团架构下各主体之间互动所形成的集团性盈余管理效应。鉴于此,张新一助理教授与合作者从“母公司转移非全资子公司利润”的视角切入,构造相应模型测度此类集团性盈余管理模式。

?

2 研究发现

张新一助理教授与合作者构造了基于我国础股上市公司内部集团架构特征的创新盈余管理测度模型,通过该模型形成“母公司转移非全资子公司利润”此类集团性盈余管理模式的衡量。在充分校验该盈余管理衡量后,该研究发现,础股上市公司存在通过转移非全资子公司利润的形式以规避亏损。这一现象当少数股东持股比例更大、子公司规模更大、以及母公司对子公司有更高影响力时更为突显。此外,控股股东高股权质押比例的公司也存在通过该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

3 研究贡献

区别于基于西方制度背景与实践而所发展出的盈余管理测度,该研究成果是根植于我国制度情境而发展出原创的盈余管理测度模型,将为我国监管机构识别与评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有力抓手,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相应测度指标也有助于投资者准确评判公司发展质量,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目标夯实市场有效性根基。

?

4 论文信息

论文题目:

Earnings Management via Not-Wholly-Owned Subsidiaries

刊物名称:

Management Science

期刊卷期数:

26 Apr 2024 Online

所有作者:

罗玫(清华大学)、Frank Zhang(耶鲁大学)、张新一(中山大学、通讯作者)

?

image-20240508002615-3

张新一

张新一,麻花传MDR免费版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博士。主要研究兴趣为资本市场监管、数据资产、区块链经济等,研究成果发表在Management?Science、《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会计研究》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